作者:通途交通培訓 發布時間:2021-06-21
近日,杭州高女士乘坐首汽網約車期間,突然開門跳車,受傷入院一事,引發輿論持續關注。
據富陽區網約車事件聯合調查處置組通報,因司機兩次未按導航行駛,讓乘客高女士產生了恐慌心理,做出跳車舉動。交通部門將依法依規對網約車司機和首汽約車平臺進行處理。
這起案件,也讓人想起今年3月發生的貨拉拉事件。當時貨車司機也是存在多次偏航行為,并拒絕了乘客的停車要求,最終導致乘客跳車身亡。可以想見的是,偏航行為本身,在不少女性心中已經產生了負面印象,會產生強烈的心理緊張。
在杭州這起事件中,偏航究竟合不合理,依然有待調查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網約車偏航,其實是個挺常見的現象。拋去有意繞路或其他不合規的情況,網約車司機基于經驗判斷作出與導航軟件不相符的路線選擇,現實中也是經常發生的。
但該事件應當引發的思考即是,導航軟件給出的路線,究竟處于何種地位?是相當于運輸合同里的具體條款,還是一個路線參考?路線變更,是否相當于合同條款變更?司乘雙方是否需要充分達成意見一致?網約車平臺,是否需要厘清這種變更的性質,并在系統中予以記錄?
至少從這起事件看,對于網約車偏航的情況,平臺從技術層面作出規制,并制定相應的程序規范,已有相當的必要性。
經過這么多年的技術發展和細節完善,乘客對網約車和傳統出租車的心理預期是不同的。網約車已經被認為技術語境下的互聯網創新,人們對算法、平臺給出的路線規劃是高度信賴的。
相比之下,司機本身經驗的重要性已經降低。平臺有必要考慮乘客的這種心理預期,對偏航行為作出更明確的規范。
當然,這對于網約車公司來說,肯定是一種加壓,但這也是網約車作為互聯網經濟形態的應有之義。網約車作為技術革新,有必要承載更高的細節要求,盡可能地堵上所有的安全漏洞,成為真正讓乘客安心的出行方式。
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本文給好友